by Morris Liao

從被裁員到創業,他讓台灣、亞洲品牌成功站上美國市場

啟動成本
US $5,000
年營收
是否盈利?
US $30萬

簡單介紹你&你的公司。

大家好,我是 Morris,是「BLIVE GLOBAL」和「ding-go」的創辦人。

「BLIVE GLOBAL」是一家專注於幫助台灣品牌進入美國市場的全方位商業服務公司,專為中小企業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我們的服務涵蓋行銷策略、品牌塑造、網站設計與 SEO 優化,以及商業開發(如 ShopifyAmazonWalmart 平台)。此外,我們還提供多元客服支援和物流解決方案,幫助品牌提升線上曝光、優化銷售渠道,並確保供應鏈順暢運作。簡單來說,我們幫助企業高效拓展美國市場。

如今,我們團隊在2025年推出了全新平台「ding-go」,這是一個專為亞洲食品、零食、美妝保健品設計的跨境電商平台,目標是讓更多優質的台灣、亞洲品牌能以更低的門檻進軍美國市場。

目前,我們的團隊在美國加州和台灣都有據點,總共6人,兩個品牌的年營收約為 30 萬美元。

BLIVE GLOBAL|ding-go 創辦人 Morris Liao

是什麼契機讓您開始創業?

其實,我從高中時期就對創業有興趣,一直在嘗試不同的專案。我曾經開發過一款手機應用程式,也和幾個朋友一起做過 SaaS 平台,但這些嘗試都沒有成功商業化。

後來,我選擇就讀 UCLA 的資工系,畢業後進入新創電動車公司「RIVIAN」,擔任軟體工程師。

真正的轉捩點來自一個偶然的機會。有一天,我爸的一位朋友找我幫忙,問我能不能協助把他的風力發電機銷到美國市場。他們公司對美國市場不太熟悉,希望我能幫忙。當時雖然我沒有商業經驗,但對創業還是有熱情,所以我決定試試看。

這個案子逐漸變成了我的副業,我一邊在 RIVIAN 上班,一邊利用晚上和週末的時間幫其他品牌處理進駐美國市場的事務。直到一年後,RIVIAN 開始大規模裁員,我也成為其中一員。

那時候我並沒有因為被裁員感到焦慮,反而覺得有些興奮,因為這讓我終於有機會全力投入我爸朋友的公司,專注經營美國市場。這也是 BLIVE GLOBAL 的開始。

Morris 早期與朋友的 BLIVE GLOBAL 會議

當初創業做了什麼?花了多少成本?

最開始我還在 RIVIAN 上班的時候,他們給了我 $5000 美元的啟動資金。我從最基本的事做起:找倉儲,負責物流和配送他們的風力發電機。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開始給我更多的任務。用 Shopify 設計網站、SEO、進駐 Amazon 和 Walmart、做廣告、參展、還有原本的倉儲和物流。基本上所有的流程都交給我們了。他們也把資金提高到 30 萬美元。我也開始找朋友一起合作,邀請他們擔任兼職,負責業務和行銷相關的工作。

當時幾乎所有流程都是自己摸索:如何查關稅、怎麼繳稅、美國有什麼特殊規定、要用什麼系統支付朋友的薪水,這些全都是我自己處理。遇到不會的就上網查,或者問那些有經驗的人。我記得那時候,開會或參加展覽時,經常會被問到一些完全沒聽過的專業術語,當下就得查、當下就得學。所以,很多事情真的是做了才會學會。

這段過程雖然有點混亂,但做著做著也讓我發現了一個明確的市場痛點:像我爸朋友這樣的中小型台灣品牌,雖然有不錯的產品,並且有在美國發展的想法,但在執行上常常遇到困難,主要是缺乏完整的支援系統,還有對當地市場的了解。

慢慢地,我們開始接手更多產品和廠商,建立起一個穩定的銷售系統。

後來,我被裁員後申請了美國的 E-2 簽證,正式創立了 BLIVE GLOBAL,年營收也慢慢成長到現在的 30 萬美元左右。

BLIVE 為服務品牌參加美國商業展覽

BLIVE 的商業模式看似不錯,為什麼會想拓展創辦 ding-go?

隨著接觸的品牌越來越多,我們開始發現一個共通的瓶頸。

大多數中小品牌在進軍美國市場時,都得重新站在美國客戶的角度進行行銷:從建立品牌形象、建立信任,到架設美國端的網站,一切都是很費時間、金錢的過程。

更重要的是,在美國銷售產品就意味著與全球的品牌競爭,而單一品牌很難與那些已經有知名度的大品牌抗衡。

換句話說,我認為要團結台灣和亞洲的品牌,才能在美國市場上立足。

所以我決定創建一個全新的電商平台,將各個品牌的商品整合起來,並透過這個平台來建立美國消費者的信任。這就是「ding-go」的誕生。

ding-go 網站頁面

美國現在也有許多亞洲線上電商,要如何做出差異化?

這確實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因為美國現在的確有不少亞洲食品電商平台,像是 Weee!、Yami、Umamicart 等等。我們在做 ding-go 的時候,就非常清楚自己如果只是「再做一個賣亞洲零食的網站」,一定無法活得長久。所以我們從第一天開始就設定好:我們要做的是像大型的亞洲選品店(除了食品,以後也會販售美妝、保健類產品),更重要的是我們會「更在意」每個細節。

我們的差異化策略包含以下幾個關鍵點:

1. 廠商發貨免運費、免倉儲費、免上架費

如果廠商想把產品賣到美國,他們只要把貨寄到 ding-go 的台灣倉庫,接下來一切物流免費。我們也完全不會收任何上架費。也因為我們不像其他平台有生鮮商品需要車隊、冷鏈支援,整體營運成本低,也讓這樣的支持機制更可行。

我們這麼做的用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讓台灣和亞洲的廠商能夠很輕鬆的把產品賣到美國,真正的讓廠商的力量能夠團結。同時我們也會請廠商把省下來的物流費用,花在行銷產品上。這樣一來就又可以把各家廠商的流量整合到 ding-go 上。

2. 每個包裹內附上試吃品

我們會在出貨時加入其他品牌的隨機試吃商品,讓消費者有開箱驚喜,也讓品牌有機會在無需額外行銷預算的情況下觸及潛在客群,是一種提升廠商曝光與消費者好感度的雙贏設計。

3. 進軍線下展示,提升品牌曝光

預計在 2025 年底與美國的「鶴茶樓」合作,將 ding-go 平台上的精選商品放進實體門市的展示櫃,讓更多美國消費者可以實際看到與接觸到 ding-go 上的品牌,進一步提高轉換率與認知度。

這些做法看似小事,但我們相信:把客戶端和廠商端的每個環節都做到最好,才能幫助品牌真正「站得住腳」,而不是只是單純上架他們的產品。

這也是 ding-go 想做的事:一個更在意、也更能落地的跨境平台。

BLIVE|ding-go 線上會議

目前 BLIVE + ding-go 營運的情形如何?

目前我們是雙線並行在經營:BLIVE 持續提供一站式的品牌出海顧問與行銷服務,這部分的業務仍然穩定運作中,也是目前我們主要的收入來源。我們幫助品牌進行客製化建站、廣告投放、倉儲物流整合,這套模式目前已經穩定,基本上能為公司帶來穩定的金流。

至於新推出的電商平台 ding-go,雖然才剛上線不久,但目前已經累積 20 多個合作品牌,SKU (Stock Keeping Unit 庫存單位:商品種類數量)約 800 款,主要集中在零食與即食品類。現在我們的每一筆訂單都還是虧損的,主要原因是我們對品牌提供免運費的支持,這項策略雖然讓 ding-go 在早期無法立即轉盈,但對於吸引品牌加入與降低出海門檻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預計會保留這個免運政策作為吸引與維持合作品牌的關鍵誘因,但未來當平台的流量成長到一定規模後,我們會採取幾項策略來改善損益結構,包括:

對我們來說,當下最重要的目標是提升流量。只要流量與消費者行為數據夠強,後面的變現模式與規模化就能陸續展開。這是我們目前 ding-go 的核心策略思維。

Morris 與同事一同包貨

未來公司有什麼預期?

我們的短期目標,是讓 ding-go 成為「台灣品牌出海的橋梁」,目前從食品零食起步,下一階段將拓展至美妝與保健品類別,未來也希望能複製這套模式到韓國、日本,甚至東南亞的優質品牌。我們預計在今年 Q4 前將 SKU 擴增至破萬,品類橫跨食品、美妝、保健、日常。

在線下通路部分,我們也同步在布局,預計進駐更多美國的實體門市、校園及超市,讓消費者不只在線上接觸到這些產品,更能在生活中實際看見、試吃並喜歡上它們。

另外,因為我自己本身是工程師出身,目前我們內部有一套 AI 工具是我親自撰寫開發的,主要用來取代重複性高的工作,像是庫存管理、數據分析、社群發文、和 SEO。這不僅幫助我們提高營運效率,也為未來的規模化複製打下基礎。

長期來看,我希望 ding-go 不只是販賣商品的電商平台,而是一個能夠持續扶植新品牌、創造消費者新體驗的地方。這正是我從 BLIVE 代操走到 ding-go 平台這條路上,一直堅持的核心信念。

BLIVE|ding-go 團隊

如果我想創業但沒有經驗,我該怎麼做?

學會說故事,也要身體力行。

我覺得創業很重要的是:你能不能讓別人「相信你在做的這件事」。所以說故事的能力很重要,不論是對投資人、合作夥伴,或是第一個客戶,你都要能夠清楚地講出你是誰、為什麼想做這件事、你怎麼解決問題、這件事為什麼值得被做。

但光會講不夠,你還是要真的去「做」,不能只是紙上談兵。做生意一定要說到做到,別人才會慢慢相信你。

簡單來說,我會建議想創業就要一邊說服別人,一邊用行動說服自己。

BLIVE 初期在辦公室討論

會想和年輕時的你說什麼?

其實我可能會跟那時候剛要創業的自己說:「繼續當工程師,不要創業。」

因為創業真的不容易,從來都不是一條穩定的路。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每個選擇都伴隨風險,而且不只是你自己,還要對團隊、對合作品牌負責。

有時候我也會想,如果當初沒創業,繼續走軟體工程師的路,現在可能薪水也不錯,工時穩定,下班還有時間運動、看書、陪家人。當工程師的生活節奏相對可預期,壓力來得比較單純。

但說真的,我從來沒有後悔過創業這件事。這條路雖然辛苦,但我知道既然做了,我就會繼續做下去。

有沒有在徵任何人才?怎麼聯絡你?

我們有在徵電商和行銷的人才。

如果有興趣歡迎直接聯絡我:morris.liao@bliveglobal.com

你會喜歡的其他專訪......

免責聲明
本文雖以第一人稱視角撰寫,內容並非為當事人直接口述,部分可能經由「創業火苗」編輯團隊整理與修訂。我們旨在忠實呈現故事本質,並以清晰流暢的形式傳達予讀者。

網站所呈現的財務數據、營收金額及其他數值僅供參考,內容可能包含估算、預測或近似數據,並不代表實際財務報表。本網站不對數據的準確性負責,相關資訊僅作為一般性分享,並不構成任何財務、稅務、法律建議。讀者在解讀相關內容時,應自行判斷並進行進一步調查或諮詢專業人士。

特此說明,感謝您的理解與支持。

訂閱電子報

我會不定時分享網站上最新的文章、創業點子、和我一路架設這個網站學到的事。如果想要第一時間知道這些消息,就在下方留下你的資訊吧~
創業點子
全新文章
創業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