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介紹你&你的品牌
大家好,我是尚恩,是「買多多電商平台」與旗下冷凍食品品牌「萬萬兩」的共同創辦人。
我們的初衷很簡單:「讓冷凍食品像現做的一樣好吃,不只是便利,更有記憶點與社群連結。」
買多多是一個專注「台灣即食料理 × 高品質冷凍食品」的垂直電商平台。自2018年成立以來,我與共同合夥人 V姐 因過去深耕媒體經營及團購市場多年,熟悉內容導購與流量轉單邏輯,一步步打造出「萬萬兩」這個從社群長出來、平均回購率達近25%的高品質手藝麵食品牌。
除了產品,我們更重視品牌文化與消費者的情感連結。因此,更透過社群內容與KOL共創行銷來打開市場,像是與百萬 Youtuber「蔡阿嘎」、知名網紅「泰辣」、人氣播客「童話裡都是騙人的」、「閨蜜該該叫」合作聯名口味餃子。
從產品開發、口味故事到短影音拍攝都深度參與,創造出真正有故事、有美味、有口感的爆款品項,將萬萬兩打造成一個結合「商品力 × 品牌力 × 社群聲量力」的創新冷凍食品模式,讓消費者產生參與感與收藏感。
截至目前,買多多平台年營收已達近2億萬 元,萬萬兩成為其中成長最快的關鍵品牌。2025年起,我們將持續拓展「K歌牛肉麵系列」、「控卡雞肉水餃系列」與「全素蔬食水餃系列」,並計畫進一步擴展到跨平台零售與海外市場。
我們相信,冷凍不只是解決方便,而是一種被重新定義的餐桌文化。當美味可以穿越時間、被複製與保存,它不只是食物,而是日常生活的款待。
-1024x683.jpg)
是什麼契機讓你開始創業?
其實我原本是劇場藝術科系畢業的,畢業後沒有照著表演或幕後的方向走,反而跑去一間大數據科技公司工作。每天看著數字跑動、研究用戶行為,也意外讓我學會了怎麼看市場、理解趨勢。
但如果問我為什麼最後會選擇創業,我想,答案要回到更久以前──我從小就在開連鎖咖啡廳的家庭長大,對「做生意」這件事一直有種莫名的熱愛。再加上有表演訓練的背景,我非常享受分享一件好東西、說服對方一起喜歡的過程。這樣的結合,剛好讓我走進了「團購」這個世界。
大概在 2016 年左右,我開始經營團購,主打媽媽族群會用到的選品:育兒用品、廚房好物、食材、日常雜貨我都親自試過。那時我學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產品要有解決目標TA的場景與故事,要能解決最大的痛點,才有辦法打動人心促發消費。
舉個例子,如果有一款鍋具,能讓原本要煮二小時的排骨湯,變成只需要十五分鐘就能完成,不只媽媽們會愛,還會一傳十、十傳百,形成自然的口碑擴散。一個媽媽推一個,一個社群撐起一整個品牌的種子客群。
我就是在那個階段,遇到了現在的合夥人 V姐。她當時是我合作的一間廠商,後來我們在一次次溝通裡發現,我們對產品、對品牌、對社群的邏輯與熱情都很一致,於是開始合作選品、共創團購專案。那時候我們的社群只有 5,000 人,但八個月內就漲到 20,000,也做出 2,000 萬新台幣的累積業績。
但我們更大的決定,是在發現:其實電商不一定只能走平台戰,打低價、拚曝光。我們用社群選品、內容種草、熟客經營的邏輯,讓消費者買得不只是產品,而是背後的體驗與信任。
於是我們乾脆創建自己的品牌與平台,「買多多」就這樣誕生了,也正式開啟我們的創業旅程。

.jpg)
當初怎麼會想做食品?怎麼會選水餃?
在台灣,冷凍食品看似誰都能做,但要讓一顆水餃真正吃進人心,靠的不是手工,而是整合供應鏈與堅持品質的決心。
我們從「水餃」開始,是因為它是台灣人最熟悉的主食,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日常。大家冰箱裡都有,但多半只是「吃飽」,很少讓人想「回味」。我們想做的,是讓一顆水餃不只是一口塞的食物,而是一道值得細嚼的菜。
這樣的理念,來自我們的源頭代工廠:原本是一間默默幫知名 KTV 做出上千萬顆水餃的本土工廠,老師傅們認真做餡、做皮,卻沒人知道他們的名字。直到我們走進工廠,看見他們的用心,也看見疫情後台灣家庭對「好吃、快速、像現煮」的冷凍食物需求暴增。
於是我們決定從這顆餃子出發,用「做一道菜」的思維去設計每個口味:先炒香、再控水、調味、封存湯汁;餃皮不走超薄,而是講究 Q 勁、厚度與水分平衡,升級成像老師傅手揉出來的會呼吸的餃皮。
我們挑選大量台灣在地食材,像是雲林剝皮辣椒、台灣豬後腿肉、大湖高麗菜。讓一顆水餃的味道,吃得到產地,也吃得到技術。
因為我們相信:冷凍食品不是只求方便的美味次等品,而是最需要被認真對待的主食。從一顆水餃開始,我們把它當一道菜做,用職人工法與數位行銷策略,讓這顆餃子不只做得出,更賣得動。
這就是萬萬兩的起點:一顆水餃一道菜。從餃子出發,追求台灣冷凍水餃的新高度。

初期花了多少錢?怎麼分配的?
一開始其實只有60萬元的初期資金。
但我們沒有靠這60萬「硬上電商」,而是做了一個最關鍵的選擇:找到一間最強的源頭代工廠,讓產品本身能成為品牌立得起來的「1」。
因為我們相信,產品才是1,行銷營銷這些都是後面的 0。如果產品做不好,再多的 0 也無法放大。
我們花最多的力氣在與工廠「建立信任」,我們出所有包材費、打樣費、行銷費、電商費、設計費,工廠只負責把最好的產品做出來,並且提供無限產能支援,不設最低量、只要我們敢賣、他們就敢做。
所以最一開始的60萬,完全沒有花在廣告上,而是用來做:
- 3人團隊管銷成本
- 第一次打樣開發成本
- 第一版包材印刷設計
- 一小批冷凍配送測試
- 還有幾支最早期的產品拍攝(都是我們自己拍)
這是一種資源極少但精準出擊的方式。我們沒有辦法同時開10條產品線,所以只做一顆最值得賣的水餃,並且設定它的定位就是:「不像冷凍,像現做」。

怎麼找到代工廠商的?
當初在找冷凍食品代工廠時,我就知道這條路不好走。
我不是只是想找一家「會做水餃」的工廠,我要的是能做出電商回購率高、吃起來不像冷凍的產品。這兩件事完全不一樣。市面上很多工廠可以大量生產,但做出來的東西不是皮爛、就是內餡沒味道,更別說控水、控鹹度這種細節。
我自己是餐飲二代,對製程不陌生。那時候我一間一間去試,一顆一顆煮來吃。最後透過家族關係與產業資源,意外認識了一間工廠。他們本來就是幫 KTV、連鎖餐廳代工的老手,產能、衛生、流程都很到位。
但困難的是,他們從沒做過「要打品牌、要在網路賣」的東西。所以我不是單純簽約下單,我是親自下去帶流程、指細節。
我跟他們一起試內餡比例、油水比例、炒料的時間控制;我測餃皮厚度、含水率、熟化時間;
我還請他們調整包餡設備跟製皮機,讓我們可以做到不同餃皮顏色、Q 度一致、皮餡黃金比例、煮完不破皮的效果。
這些事,不是一般工廠願意配合的,因為太麻煩、太花時間。但我很清楚,如果產品本身不夠好,行銷做得再漂亮都只是短暫的。
所以我們從第一天開始,就是用打造品牌規格的心態在做代工管理,也才有辦法走到今天,讓這些原本沒人知道的老師傅手藝,真的走進更多家庭、變成一顆顆被記住的餃子。

如何正式營運的?如何找到您的第一客戶?
一開始我們沒有太多預算投廣告,於是我選擇用「0成本」的方式先開始創作內容。
透過 TikTok、Facebook、Instagram、小紅書、YouTube 等社群平台。我自己當第一個創作者,開箱我們的水餃、牛肉麵和餡餅,用最直白、最真實的方式分享:「這不是冷凍味,這根本像現煮的。」
沒想到這樣的內容開始有了互動,也讓我接到第一個私訊:「這水餃在哪裡買?」那一刻我就知道,內容是最好的銷售起點。於是我們就用社群平台作為營運起點,用「1shop」一頁購物先建站、也沒有上外廣通路平台,先透過私訊和留言及小額投放數位廣告一筆一筆接單,從最早的一小批開始賣出去。
但後來我也發現:光靠自己拍還是會有流量瓶頸。
所以我開始找不同類型的創作者一起合作,從Youtuber、Podcaster、KOL 到料理達人、甚至是團購主,用他們的溝通語言和受眾,拍他們自己的版本。這種共創方式不但內容更真誠、也能快速觸及不同族群,變成最早期取得客戶的關鍵管道。
與其被動等平台賞飯吃,不如主動出擊、擴大內容聲量。
最初期是如何收費的?盈利怎麼運用?
我們一開始推出「999免運」的組合方案,毛利壓得很低,幾乎只保留 8% 的基本服務費。因為我們知道,做食品不能靠一次就賺錢,關鍵在於「回購」。而且我們對品質不妥協,食材用的是台灣豬後腿肉、雲林辣椒、大湖高麗菜等,成本本來就高。
但我們寧願把利潤讓出來,讓更多人願意先用免運試吃組合價嘗試這口「不像冷凍像現做」的水餃美味。
我們創始的第一年接近 1,000 萬營收。前期賺的不多,但我們把所有收入和盈利都投入在再生產與和不同自媒體的內容創作上,只要有正向現金流能滾動、能擴散,我們就有機會讓「萬萬兩」走進更多人的冰箱。
是如何行銷你們的品牌?
隨著品牌逐漸成長,我們進一步發展「共創式內容策略」,與創作者從產品命名、口味聯名到拍攝腳本全程合作,不只是試吃曝光,而是真正參與品牌建構。像我們與蔡阿嘎合作「K歌水餃」與「K歌牛肉麵」,結合萬萬兩源自 KTV 代工背景的故事,在社群上引發強烈共鳴,一週內即熱賣破萬組。
我們目前的流量來源相當多元,但最關鍵的是與「近千位具變現力的自媒體創作者」建立長期合作關係。他們不只是推廣者,更是內容共創的重要夥伴,透過他們的語言與受眾溝通,讓品牌自然出現在更多人的生活裡,累積信任與熟悉度。
我們也將社群視為品牌的主舞台,經常在上面發起話題、徵集口味靈感、揭露開發過程,讓消費者真正參與其中,進一步提升品牌黏著與認同感。
回顧這一路,最有效的行銷策略其實很簡單:「找對人,一起說對的故事」。相反地,單靠促銷廣告、缺乏內容支撐的推廣方式,曾經讓我們吸引到短期買氣,卻難以建立回購與忠誠。因此我們現在選擇把資源投入在有價值的內容與人身上,而不是演算法裡。

創業以來營運的情形如何?
萬萬兩自品牌創立以來的三年內,累積營收突破新台幣 2 億元,並且在創始這三年即實現每年約 8~15% 的漸進式成長的淨利率。我們在產品品質與成本控管上都持續優化,雖然冷凍食品業本身毛利結構較低,我們仍堅持選用高品質食材與高標準工序,讓利給消費者,並持續提升回購率與品牌信任。
目前客戶的回購率約近25%,我們視此為「還有巨大潛力可再優化」的重要指標,因此未來會進一步強化會員經營與再行銷內容設計,讓吃過的人更願意一再回頭。
廣告與行銷成本方面,我們秉持「精準行銷、內容先行」的原則,將資源集中在社群內容經營與創作者共創,降低對純投廣的依賴,同時提高品牌轉換與自然聲量。
目前的收入來源主要分布?
目前我們專注線上通路,除非媒合到擅長高品質實體專業合作夥伴,目前暫不進入傳統實體通路,原因在於我們希望萬萬兩的產品都是從工廠直送到消貴者餐桌,中間不經銷、不分裝、不另外拆袋烹調,不走傳統通路,以保障消費者吃到的品質就是我們設計的出廠美味。
目前營收來源包含以下幾大渠道:
- 品牌官網:累積忠實用戶與會員行銷主力
- 官方蝦皮商城:接觸新客與年輕消費族群
- 社群團購/KOL導購:共創內容、快速推進主打品項
- 內容導流(TikTok/IG/fb/播客/YT小紅書):做品牌信任的開端
這樣的結構,讓我們可以保留產品的價值、也更能快速回應市場的聲音與創新。

未來有什麼預期?
我們的核心目標,是讓「不像冷凍,像現做」的品牌理念走出台灣、走進更多人的生活日常,讓萬萬兩成為「大家冰箱裡最想回頭吃的那一包」。
為了擴大規模、深化品牌力,我們接下來的幾項重點規劃包括:
1. 會員經營優化
目前萬萬兩的回購率已達 25%,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導入 CRM 系統,啟動會員分眾策略,透過更精準的內容溝通、行銷推播與回購機制設計,持續提升顧客黏著度,穩固品牌長期獲利的基礎。
2. 持續研發產品
未來,萬萬兩將從「高品質冷凍麵食」品牌進化為「高 CP 值熟食解決方案」的提供者。我們不只做冷凍產品,也正在布局可常溫保存的商品開發,因為我們相信:「冰箱雖然有兩層,但大家的生活,不只發生在廚房。」
預計推出的新品包含:風味拌醬、小份量即食飯品、湯品與料理包等,讓萬萬兩的美味可常溫保存、隨手享用,進一步提升消費頻率與通路彈性。
3. 開放式共創計畫
未來我們不僅想做好自己的產品,也希望開放品牌平台與營運資源,邀請更多台灣在地優質的食品工廠加入合作。我們將透過「聯名開發」、「技術整合」、「品牌協力」等方式,協助這些工廠將好產品轉化為好品牌。
同時,我們也計畫與理念契合的異業品牌展開合作,推進「產品內容共創專案」,彼此不搶市場,而是共同創造更豐富的產品選擇與更高的品牌好感度。
4. 海外市場布局
目前我們已與數個跨境電商平台洽談合作,期望將萬萬兩的台灣美味推向海外市場。許多海外華人對熟悉的家鄉主食仍有高度黏著,而我們主打的「不像冷凍,像現做」即食美食,正好回應了他們對「方便又要好吃」的期待。
實際經營上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怎麼撐下來的?
最大的挑戰其實來自冷凍食品這個品類本身的「高度複雜性」。它不像常溫品可以靠廣告快速轉單、毛利空間也大,而是每一項成本都實打實地疊上去:
- 研發要費工,計算炒料時間、水分控制與餡料均衡
- 製造階段得找到願意配合升級製程的工廠,餃皮濕度都要精準
- 倉儲物流不能只是凍住,更要冷鏈穩定、控溫控濕,冷鏈倉儲與物流成本更高
- 通路端還要面對品牌價格控盤與冷凍配送限制
- 加上市場習慣價格戰
但我們堅持不能犧牲品質來換取營收,等於每一步都得比別人精準,且能快回收、快迭代。
當時一定會有想要放棄的時候。
第一年投入期,團隊人事、租金管銷、產品線、網站、包材、內容、廣告全都要錢,淨利甚至一度只有不到 5%。那時真的會懷疑:這麼做值得嗎?但每次看到回購率數字穩定上升,還有客服信箱裡一封封感謝我們「在家吃到像現做水餃」的留言,我知道我們不是沒人看見,只是還沒被更多人看見而已。
那些肯定,讓我撐過去,也讓我們知道這條路值得走下去。
在 Instagram 查看此個人檔案萬萬兩ONE FOR WANT|不像冷凍像現做手藝麵食(@oneforwant)• Instagram 相片與影片
如果我想創業但沒經驗,我第一件事該做什麼?
我會說,第一步不是找工廠、不是做產品,而是徹底了解「你自己」和「市場需要什麼」的交集。
Step 1:做自己的長短版分析
創業其實不是用錢堆,而是靠你自己「能做到什麼」和「解決誰的問題」。請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 我擅長什麼?(例:做菜、行銷、寫文案、拍影片、談生意)
- 我不擅長什麼?(例:控成本、財務、報稅、製造管理)
- 我有什麼資源?(人脈/工廠/社群/頻道/設計能力)
這是你創業的底牌。
Step 2:用「創業=就業」角度思考市場需求
創業不是自我實現,而是你提供出「某個服務/產品」,讓別人願意付錢聘請你。試想:
- 你提供的是什麼「被需要」的服務?
- 你做的東西,替消費者省什麼?(時間/錢/麻煩/不會煮)
- 又或是幫他「增加什麼」?(美味體驗/生活質感/餐桌快樂)
這就是真正的創業,你創造了一個人們願意花錢請你幫忙的價值。
Step 3:做市場調研,分析痛點與切入點
接著就是找出市場真正的「空缺」在哪裡。
- 現在市場上有什麼食品品類是「很多人在買但一直抱怨」的?
- 有什麼消費場景正在改變?(例如:疫情後,大家都希望冷凍也能像外食)
- 哪些族群的需求被忽略?(如:忙碌上班族/單人住戶/健康飲食族/小孩餐)
推薦工具:
- 看蝦皮/博客來/Line購物的熱搜排行榜
- 加入媽媽社團或團購社團/收集痛點留言
- 去全聯/家樂福觀察哪些冷凍食品補貨速度最快
實操建議:從「內容+選品」先驗證需求
如果你資源有限,不妨像我一樣:
- 先在社群開始內容經營,拍冷凍食品評測、開箱、或美味煮法,找到你的族群
- 用選品邏輯測水溫,不必自己開發產品,一開始可以找幾個代工產品做小批測試
- 觀察留言和下單行為,看誰為什麼買、誰沒買、為何分享
這些數據,就是你未來做產品的基礎。
最後想說的是:
「不是你準備好了才能創業,而是創業會讓你快速學會該準備什麼。」
創業就像學游泳,踏下去才知道哪裡會踩空、哪裡能浮起來。但千萬不要閉著眼跳,而是帶著邏輯、帶著觀察跳。只要我們願意用心去了解市場、了解人、了解自己,創業這條路,其實比我們想像中有更多可能。
如果我真的想做食品,該怎麼找到代工廠?
先從「你想做的主力品項」出發,再來看它的工藝需要什麼設備。
例如餃子、湯品、麵、飯、滷味,每種品項背後都是完全不同的製程技術與儲存條件。建議你先把產品定位講清楚,是要做餐廳水準?家庭常備?學生價位?單身包裝?這會影響包裝、單位成本與保存方式。
再來是:找得到不代表做得出。
你需要跟工廠深談產能、設備限制、MOQ(最低生產量)、冷鏈配送條件、價格與開發彈性,能不能小量打樣、能不能幫你修改配方、有沒有配合的檢驗流程,都是一開始要問清楚的。
最後我給一個建議:不要一開始就想什麼都做。
我們從「一顆水餃」開始,卻用「一道菜」的規格去做,把產品當成1,品牌行銷當成0,這就是萬萬兩能走到今天的關鍵。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會想和年輕時剛創業的您說什麼?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會想對七年前那個剛創業的我說:
「創業,不只是會賣東西而已,要能長久賣得動,才是關鍵。」
2018,那時我只是個在團媽社群裡有點成績的29歲小伙子,懷著一股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傻勁,就和大我十歲、品牌電商與媒體資歷豐富的共同合夥人 V姐,一起決定創業。我們真的什麼都不怕,也什麼都想做,只相信:有好產品、有真誠分享,就能闖出一條路。
這一路走來,我從未後悔。因為創業給了我一個機會,讓我把「想被看見」的自己,變成「值得被記住」的品牌;讓我人生不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段旅程的主角。
但如果現在的我能回去提醒當年的自己,我會說:
「你要學會的不只是賣貨,而是如何營運一個能走得遠的公司。」
產品很重要,但品牌是跑長線的遊戲。會行銷也重要,但最難的是:你如何讓團隊信任你、讓數字持續正向循環。組織文化、財務管理、人才賦能,這些都是當時的我一知半解,卻一路磕磕碰碰學會的事。
我曾以為只要把產品做得好、影片拍得真,大家就會一直買。但真正的挑戰,是當第一波聲量退去、當市場開始競爭、當你開始帶團隊、當公司規模變大……
你能不能不靠運氣,也讓營運變成一套能複製的模式?
你能不能不只感動人心,也能交出財務報表上的漂亮成績?
有沒有在徵任何人才?
我們目前正在積極尋找幾個關鍵領域的夥伴,一起來打造萬萬兩的下一階段成長,如果你對以下幾個方向有熱情、有實戰經驗,歡迎主動聯繫我們:
1. AI 應用內容人才|讓創作流程更快、更強、更有感
我們希望你熟悉並善用 AI 工具(如 ChatGPT、Midjourney、Runway、Notion AI…),能將品牌價值轉化為有記憶點的影音與圖文內容,發揮在 TikTok、小紅書、IG、YouTube Shorts 等平台,協助我們產製:
- 精準的短影音腳本、畫面腳本、圖文文案
- 自媒體內容模板化、流程自動化
- 平台話題融合與 AI 輔助選題研究
- 最好你自己也經營過帳號,有過爆片/爆文
2. 專業財務管理人才|從數字中看見成長策略
協助我們從營運數據裡抓出優化關鍵,並推動長期穩健獲利,具體任務包含:
- 建立品牌 P&L 模型、每品項毛利追蹤表
- 熟悉電商商品週轉、預算配置、現金流預估
- 對接會計/稅務窗口、內外帳整合
- 若懂得資本規劃、投資者溝通尤佳
3. 蝦皮通路營運人才|讓我們的旗艦店更會賣
我們正在強化蝦皮旗艦店的經營,需要你:
- 熟悉蝦皮後台(活動報名、關鍵字、客服設定等)
- 能優化品頁、關鍵字、評價管理與物流服務體驗
- 分析銷售數據,提報檔期策略與活動選品
- 若曾操作年銷千萬店鋪/有蝦皮官方資源更佳
為什麼來萬萬兩?
- 這是一個 從 KTV 美食代工廠走出來的品牌,主打不像冷凍、像現做
- 我們不是單純接案或賣貨,而是「用故事把產品說進人心」
- 內容與營運不分家,每一位夥伴都有高度創造力與決策參與
- 跟上萬萬兩,就跟上社群創作者的內容變現新時代
有興趣的讀者請寄履歷與簡述到買多多國際的104人力銀行徵才管道連結:
讓我們一起,做出真正會感動人、會被記得的產品。
讓一顆水餃一道菜,一包冷凍也能像現做。

可以在哪裡聯絡到你?
萬萬兩創始人尚恩尚其林自營IG帳號:shawnlin365
在 Instagram 查看此個人檔案尚恩尚其林 aka. 萬萬兩尚恩(TING-HSIANG)(@shawnlin365)• Instagram 相片與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