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Amazon賣家的資訊,歡迎至「亞馬遜全球開店」索取更多資訊!

簡單的介紹你 &UVISION
大家好,我是 Steven Chiu,UVISION 的品牌創辦人暨 CEO。
UVISION 是來自台灣的新創投影機品牌,成立於2020 年 10 月,我們專注於 1LCD 顯示技術,並且成為 全球首個採用 1LCD 技術並獲得 Google TV 官方授權 的投影機品牌。對我們來說,投影機不只是硬體,而是一種能夠拉近距離、創造情感連結的媒介。透過高清畫質、杜比沉浸式音效,以及 Netflix、YouTube 等正版串流授權,我們希望為全球消費者帶來的不僅是「觀影」,更是與家人朋友共享的 Moments Together。
在營收方面,2020 到 2024 年我們主要經營 Amazon 北美市場,累積銷售額已突破 50 萬美元。
進入 2025 年,我們正式展開全球化布局:
- Amazon 海外站點 已拓展至美國、德國、法國與日本。
- 在韓國透過 Wadiz 群眾募資平台成功募資,並吸引了當地代理商關注。
- 在日本即將展開群眾募資,並計劃進駐 蔦屋書店 (Tsutaya) 等線下通路。
- 接下來我們將持續拓展 中東與澳洲市場。
目前我們的收入來源仍以 Amazon (B2C) 為主,但隨著品牌的全球化,我們逐步增加 B2B 模式,與代理商與零售通路合作,打造更完整的市場佈局。

是什麼契機讓你開始創業?
在創立 UVISION 之前,我的背景是軟體與產品開發。我曾在「光寶科技」與「立積電子」擔任軟體研發工程師,累積了紮實的技術基礎。之後我轉任產品經理,正式進入投影光學產業,至今已深耕超過九年。
那段時間我長駐中國,深入投影光學供應鏈,也參與過許多創新應用的嘗試,例如電梯廣告投影、車載後窗顯示、飯店投影系統等等。當時我腦中浮現一個念頭:如果能把這些應用帶回台灣,一定能翻轉大家對投影機「只是辦公室工具」的印象。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品牌 Logo 中有一個「反轉的 V」:象徵「翻轉」的精神。
真正讓我下定決心創業的,是在產業裡觀察到的 技術轉機。多年來,市場主流都是 TI 的 DLP 技術,雖然成熟,但 成本高、產能有限,成為產業痛點。相對的,1LCD 技術雖然過去被視為「玩具等級」:畫質差、亮度低,甚至缺乏售後,但我注意到 2019 年後 1LCD 供應鏈快速成熟:亮度、清晰度、色彩都有大幅提升,且成本優勢明顯。
這讓我意識到:1LCD 有機會翻轉市場。然而,當時我所在的公司並沒有打算投入這個方向,台灣既有的大品牌也沒有要切入。這正是一個市場空白,也是我的機會。於是我決定創立 UVISION,專注於 1LCD 技術,並率先打入海外市場。
事後數據證明我們的選擇正確。到 2024 年,全球家用投影機市場已有約 70% 出貨量來自 1LCD 技術。這條路雖然挑戰重重,但我們走對了跑道。

當初創辦 UVISION 做了什麼準備?
當初創立 UVISION,第一步就是確保資金與品牌基礎。我先以20.5 萬新台幣自有資金成立公司,之後逐步增資,並申請了 青年創業貸款與企業貸款,讓資金能支撐到產品開發與市場測試。至今,公司仍是獨資。
在資金分配上,除了前期已經投入的產品研發外,創業初期的花費主要在品牌識別、商標布局、辦公與生產空間設備,以及包材製作。這些基礎建設對於一個要做品牌的公司來說非常關鍵。
我們的商業模式一開始就很明確:100% 以 Amazon 北美站 為主力通路。2019 年,我參加了 Amazon 的線上說明會,當時數據顯示投影機是北美熱門 3C 品類之一。我進一步研究發現,400 美元以下的產品幾乎全是 1LCD 技術,而且市場沒有壟斷品牌,市佔率分散,代表新品牌有切入機會。再加上價格帶與成本結構合理,搜尋需求逐年增加,因此我們決定直接切入這個市場。
供應鏈方面,因為我之前長期在中國投影光學產業深耕,已經累積了穩固的資源與人脈。雖然創業初期常常遇到 MOQ(最小訂單量)過高的挑戰,但我們選擇直接告訴供應商「量少也願意多付一些成本」。因為彼此的信任,供應商願意支持我們。後來隨著業績逐步成長,我們能承接完整 MOQ,反而讓成本降低了 約 11%。
挑戰當然不只在資金與供應鏈。從官網建置、包裝設計、品牌形象,到如何用有限資源做行銷,每一步都是摸索。但我們靠著數據導向與持續實驗,慢慢找到品牌的定位。

如何正式營運、找到第一客戶?
雖然 UVISION 是台灣品牌,但我們的第一步就選擇直接挑戰 海外市場,而不是從台灣起步。原因有三點:
首先,當時亞洲市場(包含台灣、中國、日本、韓國)對 1LCD 投影機的接受度有限,會認為還是玩具般的效果與品質,消費者多半只會因價格便宜而嘗試,但缺乏長期使用的習慣。反觀 北美市場,對這類產品有更高的使用頻率與接受度。
其次,台灣市場已經被中國品牌透過群募不斷測試,一年平均就有三到五個新產品進入,而且價格壓得很低。如果我們貿然投入,等於進入一場價格戰,對新創品牌不利。
最後,在調研中我發現,國際大廠當時並沒有計畫推出 1LCD 產品。這代表 UVISION 不需要和巨頭正面競爭,反而能在產品定位上找到突破口。
基於這些判斷,我們選擇 Amazon 北美站作為第一個戰場。這裡流量最大、人口紅利明顯,而且根據 Amazon 的數據,在 400 美元以下的價格帶,幾乎清一色是 1LCD 技術,但卻沒有任何一家品牌能形成壟斷。這讓我們確信,這正是 UVISION 切入市場的機會。
我們的商業模式從第一天起就是 100% Amazon 線上銷售。收入主要來自 B2C 訂單,我們瞄準 200–300 美元的高性價比區間,讓消費者能以合理價格享受高清畫質與沉浸式音效。
初期最大的挑戰有兩個:
1. 零品牌基礎,如何獲得第一批客戶 → 我們透過精準的產品定位與關鍵字廣告,一步步累積銷量與評價。
2. 有限資源下的品牌建設 → 包裝、官網、商標到廣告素材,全都從零開始,但我們堅持要走「品牌路線」,而不是做白牌產品。
至於營運部分,我們採取外包專業團隊的方式處理,讓內部能更專注在產品開發與供應鏈管理上。這樣的分工,讓我們的小團隊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成長。

是如何行銷 UVISION?
初期行銷策略
在創業初期,我們的行銷重心幾乎 完全鎖定在 Amazon 站內。原因很簡單:對新品牌來說,資源有限,與其把預算分散,不如先鞏固最核心的銷售平台。我們透過 關鍵字廣告、精準的產品定位與消費者評價累積,逐步在站內建立曝光與信任感。
站外部分,我們只建立了 形象官網,讓消費者搜尋品牌時有一個官方參考,但不主動做站外導流。唯一的例外是,如果有 KOL 主動聯繫,我們會支持開箱合作,但不會投入太多資源。
策略調整與成長
隨著銷量逐步增長,我們的策略依然圍繞著「站內優先」。因為我們判斷 站內銷售還未達到頂峰,此時把行銷資源轉移到站外導流,轉換效率不高,並不是划算的投資。
我們的第一波爆發性成長,來自於 X1 投影機的成功定位。產品規格剛好抓住北美消費者需求,價格也落在 $200–300 美元的「高性價比」區間,讓我們站上了 Amazon 的流量紅利。
失敗的經驗
當然,我們也有過失敗案例。例如推出 X2 產品時,因為顏色判斷失誤,選了一個市場不受歡迎的紫色版本。即使後來價格降了 50 美元以上,消費者仍然寧願購買更貴的 X1。這個錯誤提醒我們,外觀設計與消費者偏好同樣重要,不是單靠規格與價格就能決定成敗。
有效的經驗
對我們來說,最有效的行銷策略其實是 專注與耐心。新創品牌很容易急著追求「全通路曝光」,但我們選擇一步一步來,先把 Amazon 做好,再慢慢延伸到群眾募資、官網直營與實體通路。這樣的步調,讓我們的行銷投資更有效率,也能避免過早消耗資源。

創業以來營運的情形如何?
自從創立 UVISION 以來,我們的營運重心一直很明確,就是從 跨境電商市場切入,再逐步拓展到群眾募資與實體通路。
我們現在的收入來源主要分三塊。目前大部分還是來自 Amazon,大概佔了 90%,市場重心在北美,也已經拓展到日本、德國、法國和英國,接下來還會進澳洲跟中東。群眾募資大概佔 10%,我們先前在韓國 Wadiz 已經有成功的案例,接下來也會在日本展開。這類募資除了有銷售,同時增加品牌的曝光,也吸引到當地代理商來找我們。至於官網直營 (Shopify),目前還沒有收入,不過網站都架好了,很快會讓海外消費者直接下單,我們也會把它當成未來很重要的品牌直營通路。
從 2020 到 2024 年,我們的累積銷售已突破 50 萬美元,2025 年預估全年營收可達 78 萬美元,並預期在 2026 至 2028 年間,隨著新產品推出與市場拓展,營收將持續翻倍成長。
行銷策略方面,早期主要依賴 Amazon 廣告與關鍵字投放,但隨著品牌逐步成長,我們開始導入品牌故事與內容行銷,使獲客成本有效下降。在客戶留存上,我們觀察到,當消費者對投影機的使用體驗良好時,他們往往會再次購買配件(如幕布、支架),或成為主動推薦者。基於此,我們未來將持續推出更多配件與內容型產品,以提升客戶的留存率與品牌黏著度。

未來有什麼預期?
UVISION 的願景很明確:我們不只是在賣一台投影機,而是希望成為全球家庭娛樂生態系的一部分。透過「Moments Together」這個核心理念,我們希望走進更多家庭,讓大家不管是在客廳、臥室,還是戶外露營,都能輕鬆享受高品質的影音時光。
在擴展規模上,我們有幾個方向:
第一,產品線。 2026 年會推出兩款新產品,涵蓋高階與入門市場,滿足不同族群的需求;同時導入布幕、支架等配件,增加延伸營收;也會與更多 OTT 平台合作,強化正版授權內容。
第二,通路。 除了 Amazon,我們會進一步拓展到 Walmart 等全球電商平台;線下方面,2025 年會先在日本蔦屋書店登場,之後逐步擴展到韓國、日本與歐洲的零售體系。
第三,市場。 目前我們已經在北美、歐洲和日本站穩,下一步將進軍澳洲、中東與東南亞,以台灣作為研發與品牌中心,建立全球化的團隊營運模式。
第四,財務。 光靠 AllPlay Smart Projector 單一產品,2025 年營收就預估達 78 萬美元。隨著新產品線的推出,2026–2028 年營收將持續翻倍成長,中期目標是年出貨量突破 12,000 台。
近期我們的重點目標是:完成日本群眾募資並進駐蔦屋書店,建立日本市場知名度;啟動第二款機種的研發,確立多產品線策略;同時強化品牌行銷與曝光,透過社群與公關推廣「Moments Together」的品牌理念。

如果我想創業但沒經驗,我該怎麼做?
如果有人對我說「我想創業,但毫無經驗」,我會建議的第一件事其實不是馬上成立公司,而是先累積 know-how 與資源。
就以我自己為例,我之所以敢創立 UVISION,是因為我在投影機產業已經深耕多年,對於供應鏈、設計、採購、生產、銷售、行銷、財務這些環節都有涉獵,算是一個「通才」。同時我也擁有完整的產業資源,這才讓我能在創業後面對各種挑戰並且能跟上這個領域的腳步。
如果完全沒有經驗也沒有資源,我會建議先挑一個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深入理解後再考慮創業。因為創業過程會遇到無數想像不到的問題,如果沒有 domain know-how,會很難應對。
另外,一定要先做 市場驗證。不要只是因為「有想法」就投入,最好能先透過小規模實驗、數據或 side project 去確認方向,這樣創業時風險會小很多。
最後,資金也是不可忽視的。創業不是靠激情就能持續,資金週轉會是每天都要面對的現實壓力。如果完全沒有工作經驗,我的建議是 先進入業界累積實戰經驗,了解產業運作方式,再來創業會更有勝算。
會想剛創業的你說什麼?
如果時光能倒流,我會告訴剛創業的自己:不要什麼都自己包辦。雖然我是一個「通才」,從產品到採購、行銷到財務都能處理,但時間永遠有限。如果能更早開始布局內部人員,把工作量分散出去,我就能有更多時間專注在「找機會」和「開市場」。或許今天 UVISION 的成績,會比現在更好。
對正在創業的人想說的話:
創業是一條辛苦的路,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各種困難與瓶頸。我的經驗是:遇到卡關時,先停下腳步並不是壞事。有時候,真正的轉機就藏在你暫停思考的那一刻。
所以我想對正在創業的朋友說:「勇敢面對挑戰,但也別害怕暫停。 暫停,不是退縮,而是為了走得更遠。」
有沒有在徵任何人才?
目前 UVISION 正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因此我們也在尋找能與我們一起成長的
國際行銷專員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Specialist)。
我們希望這位夥伴:
- 對 跨境電商、品牌行銷 有熱情;
- 熟悉或願意學習 Amazon、群眾募資平台、社群行銷;
- 英文佳,若懂日文、韓文更好,因為我們正在拓展日本、韓國市場;
- 最重要的是,能與我們一起相信「投影機不只是產品,而是創造人與人共享的 Moments Together」。
如果你覺得自己合適,或有朋友正在尋找挑戰,歡迎聯繫我們:business@uvision.com.tw
可以在哪裡聯絡到你?
各位好,我是 UVISION 品牌創辦人 邱繼儒(Steven Chiu)。無論是跨境電商的經驗交流,或是對創業的討論,我都非常樂意與大家分享與合作。
個人聯絡方式:
> FB:邱繼儒
> IG:stevencjchiu
> E-mail:steven.chiu@uvision.com.tw
> Phone:+886-932-100-286
UVISION 官方平台:
> 官網:www.uvision.com
> IG:uvisionprojector
> Meta (FB):UVISION Projector
> YouTube:UVISION Projector
> 商務合作信箱:business@uvision.com.tw
非常歡迎大家追蹤 UVISION,如果您有海外的朋友或合作夥伴,也期待您能把我們的品牌介紹給他們。無論是合作意向、成為夥伴,還是單純給予建議,都歡迎與我聯繫!
亞馬遜相關活動
2025 下半年最大場!專為台灣賣家打造的跨境電商高峰會
匯聚亞馬遜全球開店團隊、產業專家、跨境服務商與成功賣家,深入探討如何善用 AI 與跨境電商資源,靈活應對市場競爭、消費需求轉變與全球供應鏈重組。
亮點搶先看
> 六大體驗活動 × 40+ 位產業專家 × 28 場趨勢與實戰講座
> AI 科技賦能:智慧工具驅動,品牌全球突圍
> 品牌賣向國際:突破內銷疆界,開啟國際市場
> 趨勢精準制勝:掌握新視野,洞察產業新趨勢
活動資訊
> 活動時間:2025/10/29(三)09:00
> 活動地點:台北華南銀行 2F 國際會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