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大學創業、接案教課,到靠短影音事業年收百萬

啟動成本
NT $60萬
年營收
是否盈利?
NT $100萬+

簡單的介紹你&你的品牌。

大家好,我是底迪,本名范以芃,今年 23 歲。我是「社團法人台灣閱人協會」和「小跟拍流量教室」的共同創辦人,也是個人帳號「底迪」的經營者。

「閱人協會」是一個非營利組織,主要是在協助大學生面對職涯規劃、自我成長與人際關係等方面的挑戰。協會定期舉辦各類活動,例如青年職涯論壇、小型聚會與互動講座,邀請學長姐或業界人士回到校園,分享寶貴的經驗與建議。

「底迪」這個帳號主要分享 AI 工具的應用與數位生產力秘訣,希望透過可愛、親切的方式,讓大家都能輕鬆理解科技的價值。

「小跟拍流量教室」則是一個短影音事業,提供短影音代操和線上課程的服務,讓更多人透過短影音來宣傳自己的品牌。

我目前的主要事業與收入來源來自「小跟拍流量教室」的接案和課程。另外,我也有透過個人帳號「底迪」接一些廣告與業配合作,並參與部分線下講座活動。整體而言,今年來自不同管道的營收加總下來,預估將在新台幣 100 萬元左右。

「台灣閱人協會|小跟拍流量教室」創辦人 范以芃(底迪)

是什麼契機讓你開始經營自媒體品牌?

我是台大工商管理學系畢業的。雖然這個科系跟商業管理有關,但整體的教學方向比較像是在培養「專業經理人」,而不是創業家。相較之下,我自己更喜歡主動去探索資源、快速嘗試不同的可能性。所以在大學期間,我花了不少時間參加社團和各種校外活動,接觸不同領域的職涯路線,也更了解自己到底喜歡什麼。

大二的時候,我修了一門創業課,才真正發現我很享受把一件事從零做起的過程。也在那時候認清,自己比較擅長創意發想,反而不太習慣照著現成規則走。我和同一堂課認識的學長 葉思宏 後來一起進入台大創創中心的車庫孵化器,開始認真走上創業這條路。

2023 年 2 月,我們還沒畢業就先把公司登記完成。前期其實也換了不少方向,從 AI 履歷平台、獵頭平台、線上課程到賣實體商品,幾乎都試過。後來我們觀察到,很多老闆其實很想做短影音來推廣品牌,但不知道該怎麼開始、也沒資源製作。

於是我們從自己經營帳號開始做起,100 天內衝破 1 萬粉,累積了不少經驗後,就開始承接短影音代操和教學的案子。我們第一個客戶是從開課活動中接觸到的,後來靠著轉介紹慢慢擴大。

目前我們的成功案例有一隻影片最高破 200 萬觀看、成功收 2000 個客戶名單,並導流 300 人至 Line 社群

現在我們的服務已經不只是影片剪輯,而是從內容策略、腳本發想、平台操作到社群經營都能幫忙,像是品牌的短影音顧問團隊。這也是我現在創業實踐的重心,也是我自己最投入、最有熱情的方向。

創業初期做了什麼?籌備多少時間、資金?

我們的起始資金是我在大學期間靠家教和獎學金,一點一滴存下來的 30 萬元。沒跟家人拿錢,這筆自己出的資金,也代表了我對這件事的承諾與投入。

很幸運的是,在一堂電機系開設的創業課上,我遇見了李光斌教授。他後來不僅成為我們的導師,也成為公司初期的投資人之一,出資支持我們的想法。

就這樣加總下來,我的創業基金來到了新台幣 60 萬元。

一開始我沒有動用太多資金,大部分都存放在銀行裡,作為未來的預備金。

最初,因為要開發一個履歷平台(還在舊的題目),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找工具。那時候很熱衷各種流程方法論, Scrum、Agile(軟體開發流程)都想跑一遍,結果搞得工具裝了一堆,反而忘了「商業模式」才是核心。

後來我們決定砍掉重練,把一切簡化,只留下幾個自己用得最順手的:像是 ChatGPTCanva、Google 雲端,再加上 Trello 管流程。

我們也慢慢開始學會用自動化工具串接一些重複的工作流程,像是用 Maken8n 自動處理一些文案發送、資料整理的事情。整體來說,我自己是很相信:「工具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把少數幾個用到極致。」現在的科技條件,其實真的讓一人公司年收百萬變成一件可行的事。

底迪 受邀台北藝埕扶輪社邀請,分享如何經營自媒體

如何在初期提升流量的?首次變現是如何達成的?

我是在去年五月開始經營「底迪」這個帳號的。那時候因為有點社交焦慮,第一支影片還特地跑到福州山山頂、背對 101 錄製。

剛開始的第一個月,我幾乎是每天更新,粉絲慢慢累積到 1000 人左右,其中也包含不少熟人。那段時間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國內外創作者的影片為什麼會紅,也試著複製自己表現不錯的影片風格。

後來,我逐漸整理出一套「會紅的影片公式」,這套方法也成為我們幫客戶操作短影音,以及課程教學的核心基礎。

第一次變現是在帳號經營大約三個月、粉絲剛破萬的時候,有一家做跨螢幕協作的軟體公司主動找我合作。當時我其實有點猶豫,擔心太像廣告會影響粉絲觀感。但後來我決定依然保留原本的敘事方式與風格,將產品融入內容呈現。結果效果比預期更好,讓我意識到,業配不需要完全配合對方,而是要找到創作者風格與產品亮點之間的交集,才能產生加乘效果。

當然,帳號經營過程中還是會遇到流量下滑的時候。這時我會暫時停更、調整步調,到戶外換個環境、找靈感,再回來嘗試新的內容形式。像那支講 NotebookLM 的影片,就是臨時起意、沒有設計太多畫面特效,也沒有行銷活動,只是覺得這個工具很有價值,就直接錄製上傳。結果該影片累積了超過 200 萬次觀看,也為我帶來許多品牌合作的機會。

目前帳號的收入主要來自業配與課程。前陣子因為當兵暫停接案,現在平均每月會接 1~2 檔合作,每檔報價大多已超過萬元。營收大多再投入到內容製作的工具上,例如 Capcut 剪輯軟體、ChatGPT、Canva、Gemini 等,這些資源也成為我持續產出與優化內容的重要支撐。

底迪的第一支影片,生澀的人物比例跟的表情達到了十幾萬流量

如何推廣您的產品/服務的?

我們目前專注於為客戶提供短影音代操服務,合作產業橫跨台灣與海外,包括房地產公司、包租代管、軟體平台、古董買賣、街區店家與保險業務等。客戶來源主要來自三個管道:一是我個人透過短影音建立的品牌聲量,二是講課所帶來的合作機會,三則是來自老客戶轉介紹與在地創業社群的人脈連結。

目前我的帳號累積了約 3.2 萬名追蹤者,這些都是透過穩定產出內容自然成長的,至今未投放任何廣告。這樣的經驗也讓我們更相信內容本身的價值。

過去我們曾經嘗試販售自拍棒,但當時完全仰賴線上投廣來引流,在 Meta 平台的 ROAS(Return on Ad Spend 廣告投資報酬率)低於 2,等於每投 1 元賺不到 2 元,幾乎是虧損狀態。這次經驗讓我們體認到,與其依賴高成本的付費流量,不如專注打造真正有價值、能夠累積信任的內容。

短影音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高效率、低成本的行銷工具。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就算是素人也有機會在第一支影片就獲得破萬曝光。我們的內容策略邏輯其實就像在開店:選在人流集中的地方(選對平台)、放個吸睛的招牌(影片前三秒)、再提供立刻可入手的理由(清楚的內容與引導)。從吸引目光、建立信任到促進行動,短短一支影片,其實就完成了行銷漏斗的全流程。

創業以來營運的情形如何?

我們基本上沒什麼固定成本。第一年投入的資金沒什麼動,幾乎都是把資金放在銀行裡當預備金。

到了第二年開始投入資源,曾花了約二十多萬元進貨自拍棒、跑驗證、打廣告,但最後回收不到一半。同時,合夥人畢業後開始領薪水,也讓整體財務變得吃緊。

直到今年開始接短影音代操的客戶後,現金流才逐漸穩定下來。目前的成本與費用,除了薪資外,主要包括剪輯實習生的執行業務所得、交通費,以及各項工具的訂閱費(如網域、ChatGPT、Canva、CapCut 等)。

整體來說,目前超過九成的收入都來自為客戶製作短影音的代操服務,少部分則來自帳號的業配合作與受邀講座。

未來,我們會持續經營「底迪」這個帳號,累積更多實戰經驗,同時也會進一步強化我們提供給客戶的內容策略與顧問服務,希望在實用性與專業度上都能更上一層樓。

台灣閱人協會的論壇中,討論學生在 AI 的時代的職涯道路

未來有什麼預期?

希望可以在今年底前賺到第一桶金,達成大學畢業給自己找第一份工作(不管是去工作還是全心創業)的目標。

另外我也想做一個新的帳號,做一些日常、旅遊、冒險、探店的主題,跟自己其他興趣有關的,來試試看不同風格的影片。

讓做短影片不只是工作,更成為日常。不必追求 work life balance(工作生活平衡), 而是 work life integration(工作生活融合)。

如果我也想做自媒體但沒經驗,我該怎麼做?

要先喜歡自己的生活!做自媒體帳號分享東西,能量跟熱情是很重要的!

現在人看短影音,是想得到「情緒價值」:覺得好笑、好玩、好感動,覺得在你身上看到我想成為的樣子。所以不要去扮演別人,把自己生活中純粹的「好」分享出來,其實就是做「社群」的本質:透過一個個故事凝聚有共同興趣或夢想的一群人。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會想和剛創業的你說什麼?

如果有一天能遇到 2023 年的自己,我應該會拍拍他的肩膀,然後說:「會計跟財務的基本觀念一定要學好!」

還有一點很重要:不要只停留在「聽了很感動」,回家卻一動也不動。

創業之後我才深刻體會到,沒有現金流觀念的人,很容易把錢花在不必要的地方,也很難去評估自己的時間究竟值多少錢。

像我們今年初時,因為擔心整年業績不穩定,不敢找實習生幫忙剪片。即使已經簽下幾個案子,看著帳上現金還沒進來,還是猶豫不決,結果影片交付延遲、影響服務品質。

事後才發現,這筆應該投入在剪輯上的錢,其實是與營收直接相關的投資,而不是單純的支出。如果當時我有更好的財務基礎與現金流管理能力,當下可能就會做出不同的判斷。這也是我現在回頭看,最想提醒過去自己的地方。

有沒有在徵任何人才?

有哦!我們目前有在招剪輯實習生還有企劃實習生

歡迎透過下面的聯絡方式找到我!

可以在哪裡聯絡到您?

Email: yp.fan@tolink.com.tw

你會喜歡的其他專訪......

免責聲明
本文雖以第一人稱視角撰寫,內容並非為當事人直接口述,部分可能經由「創業火苗」編輯團隊整理與修訂。我們旨在忠實呈現故事本質,並以清晰流暢的形式傳達予讀者。

網站所呈現的財務數據、營收金額及其他數值僅供參考,內容可能包含估算、預測或近似數據,並不代表實際財務報表。本網站不對數據的準確性負責,相關資訊僅作為一般性分享,並不構成任何財務、稅務、法律建議。讀者在解讀相關內容時,應自行判斷並進行進一步調查或諮詢專業人士。

特此說明,感謝您的理解與支持。

訂閱電子報

我會不定時分享網站上最新的文章、創業點子、和我一路架設這個網站學到的事。如果想要第一時間知道這些消息,就在下方留下你的資訊吧~
創業點子
全新文章
創業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