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大學賣 iPod touch 起家,如今打造 3C 與寵物品牌

啟動成本
NT $8000
年營收
是否盈利?
NT $2億

簡單的介紹你&你的品牌。

我是 Mars 郭,目前正在經營自己的品牌「grantclassic 特經典」,專注於 3C 科技產品與智慧寵物產品的開發與銷售。

我是一個對產品充滿熱忱的人,總是喜歡去觀察身邊的各種產品,思考如何讓它們變得更好、更實用、更有趣。我認為好的產品不僅要解決生活中的痛點,更要讓使用的人感到開心、享受。這也是我創立 grantclassic 特經典的初衷:希望透過「有溫度的設計」與「用心的細節」,為消費者帶來經典且令人感動的體驗。

目前我們的業務模式分為 B2B 與 B2C,透過實體經銷商通路以及自營的電商平台(DTC 模式)來觸及消費者。在過去幾年裡,累積了許多忠實的用戶,也建立起紮實的品牌口碑。

截至目前,公司的年營業額約莫 2 億台幣,未來我也期望能繼續透過創新與熱情,讓「grantclassic 特經典」成為每個人心中最具代表性的科技生活品牌之一。

「grantclassic」創辦人 Mars 郭

是什麼契機讓您開始創業?

我是那種從學生時代就不太安分的人。你問我創業契機?其實也沒有什麼宏大夢想,就是一邊打工一邊意識到:「我不知道我喜歡什麼,但我很清楚自己不喜歡什麼。」

大學念的是電機系,結果整天腦子裡想的不是電路圖,而是怎麼把東西賣出去。一開始我超窮,身上只有 8000 元,原本想買台 iPod touch 來聽音樂放鬆一下。結果去面交的時候,對方居然開著 BMW 來!我當下腦袋一個問號:「賣 iPod touch 可以開 BMW?

所以我不要臉地問了一句:「老闆,那你可以給我團購價嗎?」沒想到他爽快說「可以啊」。於是我開始在大學裡揪團,一口氣買了 30 台 iPod touch,賺個價差,開啟了我的「第一桶金(其實也沒多少金)」。

但更早之前,其實我從擺地攤開始,最 hardcore:路邊擺箱子就賣、被警察開單、被黑衣人趕場的那種。那時候我每天都在想: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不靠天吃飯、24 小時都在幫我賺錢的?答案就是:電商

2011 年,我正式投入電商。因為啥都不懂,先從選品店起家,走「少量多樣」的經營策略:用最少的資金,壓到最可能熱賣的商品。反正我不挑,只要看準,就敢壓一點試試。這也是我創立 「goshop」的開端。

「goshop」露天市集

當初創辦 goshop 做了什麼?籌備多少資金?

老實說,創立「goshop」的起點非常樸實。第一步不是寫企劃書,也不是找辦公室,而是直接在露天拍賣註冊帳號。當時我身上只有原本想拿去買 iPod touch 的 8000 元,結果這筆錢就成了我創業的啟動資金。我用它向 iPod 老闆進了第一批貨,開始在拍賣上販售。

「goshop」這個名字也取得非常隨性,單純覺得簡單直接、好記,又像是在催促人下單:「Go shop!」

創業初期的我,白天跑課、晚上上架商品、半夜回客服訊息、早上出貨,一人身兼五職,幾乎沒有休息時間。因為沒有人脈、也沒有貨源,我只好靠一個方法:厚臉皮。我開始鑽論壇、翻拍賣、爬 PTT、亂加 MSN 和 Yahoo 即時通,瘋狂問人有沒有貨、能不能配合。

有些人一聽我是學生就已讀不回,有些人則願意給機會、讓我試單。我發現「先做出誠意,再談合作」這招滿有效的。久了自然也累積出一些穩定配合的供應商。

後來我的第二個進貨管道是萬惡(也萬能)的淘寶。那時候我超菜,連人民幣怎麼換都不知道。第一次準備要匯錢給對岸廠商,緊張到不行,腦中瘋狂閃過「詐騙集團」四個字,錢匯出去會不會變石頭寄回來?

我還特地請對方視訊給我看倉庫,對方也配合,拿著手機走來走去,我看著螢幕裡的一排排紙箱,心裡想:「OK啦,這應該不會是裝石頭的箱子吧。」這是我人生第一次跨境叫貨,也開了我的眼界,原來貨也可以從那麼遠的地方飛過來。

從那時起,我才開始學會怎麼換人民幣、找淘寶集運、問價、殺價……說真的,淘寶就是我當時的電商學校

當時的工具和平台也很陽春,那個年代根本沒有 Shopify 或行銷自動化工具。一開始我用的是露天拍賣,後來轉戰 Yahoo 拍賣、奇摩超級商城,再加上 Facebook 開粉專(當時還沒有粉絲團廣告功能)。我到後來還自學 HTML,硬是用 Dreamweaver 拉出一個陽春但能用的官網。

客服用 Yahoo 即時通、MSN;對帳用 Excel;出貨貼單手寫、包裝自己印,每天用超商寄貨,寄到店員後來都認識我名字。因為什麼都自己來,哪個環節會爆、哪個流程會卡,我全都踩過坑,也全都學會修。

總的來說,「goshop」不是某一天誕生的公司,而是一點一滴從混亂中堆疊出來的成果。那 8000 元,不只是本金,更是我第一次「願意賭下去」的象徵。

這些年累積下來的經驗,從一開始的土法煉鋼,到後來建立流程、懂得分工,goshop 就這樣從學生時期的副業,慢慢變成一間真正被信任的小公司。

「goshop」官方網站

怎麼找到第一客戶?

我第一位客戶,就是在露天拍賣上下單的人。那時候我手上沒有品牌、沒有官網,甚至連 Logo 都是用 Word 打字再截圖的。但我有一個本事:拍照會多拍幾個角度、文案也會多寫兩行誠意。

當時的拍賣平台還沒那麼競爭,只要你肯花時間把東西拍好、文字寫好,就有機會被看見。我心裡一直有句座右銘:「別人有,我要更優;別人沒有,我更要有。」

我特別愛拍大量的到貨照和實拍圖。每次一收到一箱貨,就像拆聖誕禮物一樣,一邊拍、一邊排、一邊想:「這次一定要拍到一張讓客人想立刻下單的照片。」

我還記得第一張訂單成交的那天,我真的把訂單印出來貼在牆上,像是中了人生第一張樂透。那一刻,我才真的覺得:「欸,我好像真的可以靠這個過生活耶!」

那時候我賣的商品很雜,只要覺得有賣相就拿來試,用「少量多樣」的方式測市場。除了拍賣平台,其他的獲客管道還包括社團、論壇、學校公告欄、甚至是 PTT,只要有人流的地方,我都會出沒。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跑去 3C 知名論壇發開箱文。這次不裝了,直接用自己的帳號演出一場開箱秀。我寫說:「最近買到一條影音傳輸線,原本沒什麼期待,結果畫質竟然比我之前那條貴三倍的還清楚,意外驚喜,開箱給大家看。」

文內附上我自己拍的包裝、接線和實測畫面,最後補一句:「老闆人很好,出貨超快,讚啦!」結果那篇文一發出去,那條線就直接賣爆了。

那次讓我真正體會到:「沒人幫你說話的時候,就自己說、自己演、自己剪片。」這算是我最早期的內容行銷實驗之一,也證明了土法練功一樣有效。

是如何行銷「goshop」?

從創業一開始我就明白一件事:東西再好,如果沒人看見,就是白費。所以我很早就開始重視曝光和行銷。在還沒有人講「投廣告」這三個字的年代,我就已經開始在露天拍賣投放廣告了。

那時的廣告很好投,一點點預算就能換來不少曝光。只要圖片做得漂亮、標題下得吸睛,點進來就有機會成交。但比起廣告,我認為真正讓我們快速成長的關鍵,是「基本功」和「人情經營」。

基本功就是把該做的每一件小事都做到位。像我在平台上上架商品時,會把每一格商品資訊都填滿、每一張圖片都自己拍,甚至連尺寸、材質、使用方式都一字不漏地補上。因為我知道,只要我準備得比別人更細緻、更完整,平台自然會給我比較高的曝光權重。這其實就是一場「誰準備得更認真」的比賽,不是比你花多少錢,而是你肯花多少心力。

而在人情這塊,我也很早就開始經營和平台 PM(產品經理)的關係。這不只是做生意,某種程度上更像是職場上的一門課程。只要你關係經營得好,有新的活動、資源或曝光機會,他們往往會第一時間通知你,甚至願意幫你保留名額。這些看似無形的助力,在電商紅利時代尤其重要。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們公司才不到六個人,卻做出了一個月 800 萬的營業額。回想起來真的很瘋狂,但那一波成長,正是因為我們把預算該丟的有丟、素材該鋪的有鋪、人脈該經營的也沒有少,讓成效可以呈現「乘法爆發」。

當然,也有試錯的時候。像我有一陣子迷上那些「限時瘋搶」、「今天不買明天漲價」的話術,試著複製別人營造緊張感的銷售文案。但後來發現,這種手法不適合我們賣的產品,像影音線這種實用型商品,用那種急迫感反而讓人覺得不真誠。那時我才意識到:每個品牌都有自己適合的行銷節奏,不能套用別人的腳本來講自己的故事。

總結來說,我對「goshop」的行銷策略就是:基本功要做滿、人脈要經營、廣告要聰明投。真正有效的從來不是單一策略,而是這三者長期累積後的總合效應。

經營「goshop」有遇到過什麼困難?怎麼會創辦「grantclassic」?

創業哪有一帆風順?後來那幾年,電商整個大洗牌。演算法變了、平台政策改了、抽成變高,廣告成效也越來越差。以前那套靠眼光挑貨、靠經驗壓單、靠直覺推爆品的做法,開始慢慢失靈。

更現實的是,選品店這條路也越來越窄。過去原廠不太懂電商,習慣把產品交給我們這種年輕經銷商操作,反正只要能賣得出去,他們也樂得輕鬆。但這三年變了,現在很多品牌都是年輕人自己創造出來的,原廠反而不想再仰賴我們,直接自己下場做官網、投廣告、開直播,電商已經變成他們的主戰場。

這也讓我們原本賴以為生的銷售通路受到前所未有的擠壓。上有原廠壓力、旁邊有同業卡位、下還有年年上漲的廣告費和平台抽成,最後只剩一條路:不是成為品牌代理,就是自己創造品牌。

我不是不認命的人,但我更相信:「轉彎」比「撞牆」聰明。

所以我們做了一個關鍵決定:不再只是賣別人的東西,而是要經營我們自己的品牌。

這個轉型聽起來簡單,其實我們偷偷準備了三年。因為在經營 goshop 的過程中,我們早已累積了一整套底層資料,包括產品資料庫、消費者行為洞察、包裝設計經驗,甚至連「客訴地雷地圖」都有(是的,每一顆雷我們都親自踩過)。

這些經驗,變成我們打造「grantclassic 特經典」最強的底氣。

我們不再只是經銷商,而是親自設計產品、打造品牌、管控品質、建立通路。我們清楚市場缺什麼,也知道什麼會打動消費者。以前我們是選品高手,現在我們是創品玩家。

我們的核心理念只有一句話:經典,不一定貴,但一定得特別。

所以我們的品牌才叫「特經典」。

有點任性,有點叛逆,但很真誠。因為我們相信,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用心製作、不隨波逐流的東西,而不是被流量推著跑的快消品。而我們,也正在用我們的方式,把這份信念,變成每個人手上、車上、家裡都看得到的「特經典」。

創辦「grantclassic」籌備多少時間、資金?

其實「grantclassic」不是一時興起的靈感,它比較像是我們前面十年的電商經驗,慢慢壓縮、沉澱、發酵之後,冒出來的品牌決心。

準備期大概超過三年。這段時間我們沒有急著開新店、推新品,而是:

初期資金其實沒有很多,大概是我們把 goshop 賺來的利潤全部滾回來,再加上自己再掏一筆,自己賺自己賭,沒什麼神秘投資人,也沒有辦什麼發表會,就是默默地蓋一座穩的城牆。

資金分配的邏輯也很簡單:

「grantclassic」團隊形象照

grantclassic 怎麼找到供應商?

這一題,我可以用一個字回答:「混」。用兩個字:「混熟」。用完整一句話:「靠人脈和膽子硬。」

我們一開始做選品出身,本來就跟很多供應商打過交道,後來在轉品牌的時候,我們先從那些我們「曾經幫他們把產品賣爆」的廠商開始談,信任感比較夠,也比較願意配合我們客製。

有些產品我們也會直接去找 OEM (代工服務)/ ODM(原廠設計服務)工廠,重點是你要懂怎麼跟他們溝通,講出你要的細節跟規格,讓他們知道你不是來亂的。

甚至還有一次,我直接飛去中國廣州工廠現場看模具,為了確保我們的產品是做出來「摸得到質感」的,而不是 PPT 裡才存在的概念。

「grantclassic」自動餵食器

grantclassic 是怎麼找到客戶?

第一批客戶來自我們原本的 goshop 粉絲、電商訂單累積名單,還有社群中那些一直默默支持我們的人。那時候我心裡就想:「我們不再只是賣商品,我們現在要讓人記得我們的名字。」

我們一開始並沒有倚靠什麼高大上的媒體操作,而是靠著厚臉皮、熟人經濟,以及對品牌的信念感,一步步推廣我們的新品牌。

但創業初期的最大挑戰其實是「大家都還不認識 GC」。即便我們產品品質很好、包裝有質感、價格也合理,但品牌信任需要時間累積,尤其在節奏快速的電商環境中,大家習慣先搜尋、比價、看評價,而那時我們幾乎什麼都沒有。所以我們做了一件事:瘋狂收集開箱回饋

找朋友幫忙拍、請客人分享、聯繫 KOC、參與直播團購合作,只要有人願意幫我們說話,我們就主動出擊。因為我們知道,產品本身就夠有設計感,只要能被看見,就有機會留下印象。

我們不只是賣產品,我們賣的是一種生活態度:你值得一個看起來有質感、用起來也靠得住的生活配件,不管是寵物、3C,還是騎車用的東西。也因此,在訂定 grantclassic 價格時,我們秉持的核心原則就是:「品牌價值感 + 合理利潤 + 消費者接受度」三者必須取得平衡。

不同於過去只參考市場價格的選品邏輯,我們重新思考以下幾件事:包裝與產品設計要有一致的品牌調性、成本壓力要可控(例如大量生產 vs. 少量高價值)、批發與零售要有一致的價格邏輯,並且預留合理的通路利潤,因為我們的目標是做到大規模分銷。

初期的利潤幾乎都重新投入在幾個關鍵項目上:包含新產品的開發(不只是進貨,而是從設計與優化開始)、品牌視覺的建立(從 LOGO、包裝、拍攝到網站),以及強化與各通路的合作與社群經營。坦白說,這是一場從「銷售導向」走向「品牌導向」的自我蛻變。如果說 goshop 是我打天下的鐵鎚,那 grantclassic 就是我拿來雕作品的刻刀。

grantclassic 行銷上跟 goshop 相比,有什麼改變嗎?

差很多。

goshop 時代是「選品即行銷」,只要你眼光好、標題寫得漂亮、照片夠清楚,再加上一點廣告預算,就能賣得動。

但到了 grantclassic,我們改做品牌之後,行銷不再只是追轉換,而是打造整體體驗:

過去是「我在哪個平台都賣」,現在是「無論在哪個平台,你都知道這是 GC。」

「grantclassic」Tag 找得到 數位名片

創業以來營運的情形如何?

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那就是:「從一開始翻箱找貨的小賣家,一路走到今天擁有自有品牌與原廠產品的公司,這條路真的辛苦,但也非常值得。」

早期經營 goshop 時,我們屬於高週轉、薄利多銷的模式,主要靠選品眼光與平台操作來快速衝營收。那時雖然營收數字亮眼,但毛利不穩,因為銷售成本、平台抽成、廣告費用逐年攀升。

自從轉型打造 grantclassic 品牌後,我們調整了商業策略:從追求快速成長轉向「營收成長較慢,但毛利高、品牌掌控度高」的模式。

以下是我們這幾年經營數據與策略調整的綜合整理:

營收變化:

廣告成本:

銷售成本:

客戶留存率:

目前我們的收入結構如下:

「grantclassic」自動貓砂機

未來有什麼計畫?

我們現在的階段非常明確:希望將「grantclassic」打造成消費者心中一個「值得信任的選擇」。

接下來的發展方向,我們聚焦在三個核心策略:

產品擴線:從單品走向模組化與生活整合
以 3C、寵物、車用三大領域為核心,發展系列化產品生態圈,讓不同品項之間能夠「互相說話」,串連出一種整體的生活風格。特別是在寵物品類,我們投入更多資源,並透過同一個 App 打造完整的產品整合體驗。

市場拓展:走出台灣,進軍東南亞與歐美
我們已經開始布局海外市場,優先拓展馬來西亞、泰國與北美地區,並結合在地經銷合作與國際電商平台,擴大海外觸角。

品牌深化:做內容、做社群、做持續價值
不只是賣產品,更希望傳遞一種「有品感的生活選擇」。我們持續透過內容經營與社群互動,讓消費者認同的不僅是功能本身,而是品牌背後的故事與信念。

我們的短期目標,是在 2025 年底前:

長期目標則是:打造一個「來自台灣、能被世界看見」的新世代消費品牌。

「grantclassic」團隊

如果我想創業但沒經驗,我該怎麼做?

我想給想創業的朋友一個建議:先別急著開公司,先去「解一個問題」。

很多人一開始就急著找產品、找資金、做品牌,但我認為最重要的第一步,其實是找到一個你願意長期投入、持續解決的問題。從你身邊的人開始觀察也好:大家常抱怨什麼?哪裡卡住了?有沒有什麼是你可以提出微小解法的?

當你從這些真實的問題出發,才比較能走得久、做得對,也比較有機會賺到錢。

還有一點很重要:不要害怕從小做起。

我自己就是從擺地攤、露天拍賣開始的。不是我多厲害,而是我願意從零開始學習,怎麼把第一件商品賣出去。先學會賣出一件商品,再去想要賣幾千件;先搞懂怎麼開出第一張訂單,再思考要不要成立一間公司。

會想和剛創業的你說什麼?

如果能回到過去,我會對那個拎著一箱貨、天天自己包貨出貨的自己說一句:「你再怎麼聰明、再怎麼能熬夜,一個人還是只有 24 小時。真正能走得久,不是靠你自己撐,而是靠你能不能找到對的人,一起撐下去。」

以前我總覺得只要自己會行動、會規劃、看得懂市場,這樣就足夠了。但一路走來我才發現,真正能讓公司成長的,是那些願意陪你一起扛壓力、解問題的夥伴。這些夥伴可能是投資人,可能是員工,也可能是那個在關鍵時刻願意給你建議、陪你加班、幫你補位的朋友。

所以,如果你正在創業,我想說:惜才,也要懂得育才。因為每個公司在不同成長階段,需要的人才都不一樣。創業不是找一個人幹到底,而是找對的人,一起長大。我們現在在做的事,早已不只是賣產品、做品牌,而是打造一個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舞台。因為我深信,人對了,事就對了。

我雖然沒有在什麼大公司歷練過,但一路跌跌撞撞,也練出一身不怕摔的骨頭。回頭看才明白,其實創業從來都不只是「賣東西」這麼簡單,而是:賣信念、賣眼光、賣堅持。

有沒有在徵任何人才?

有的,我們現在正在尋找對未來有想法、對品牌有熱情的夥伴加入我們的團隊!

目前開放的職位包含以下幾個方向:

不管你是剛起步的新手、有經驗的老手、自媒體經營者,還是懂流程的前端 PM,只要你有想法、肯負責,我們都非常願意聊聊。歡迎來跟我們一起,打造下一個讓人記得的品牌。

可以在哪裡聯絡到您?

歡迎直接私訊我的 IG 郭董商一下

我會親自回覆,說不定我們下一次的創業故事,就從這裡開始寫。

你會喜歡的其他專訪......

免責聲明
本文雖以第一人稱視角撰寫,內容並非為當事人直接口述,部分可能經由「創業火苗」編輯團隊整理與修訂。我們旨在忠實呈現故事本質,並以清晰流暢的形式傳達予讀者。

網站所呈現的財務數據、營收金額及其他數值僅供參考,內容可能包含估算、預測或近似數據,並不代表實際財務報表。本網站不對數據的準確性負責,相關資訊僅作為一般性分享,並不構成任何財務、稅務、法律建議。讀者在解讀相關內容時,應自行判斷並進行進一步調查或諮詢專業人士。

特此說明,感謝您的理解與支持。

訂閱電子報

我會不定時分享網站上最新的文章、創業點子、和我一路架設這個網站學到的事。如果想要第一時間知道這些消息,就在下方留下你的資訊吧~
創業點子
全新文章
創業思維